《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文章摘要
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先驱探索
— —探寻李大钊法理学的理论体系
摘 要:李大钊的法律之缘,贯穿于他的一生。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李大钊的人生主色调,而法律和法学则是他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的一个底色。探寻李大钊法理学思想,是法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李大钊的法理学思想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民主主义法学转变为共产主义法学:从启蒙主义角度出发,他提出了“法律民彝论”,兼顾中西、追求民主和法治,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法理学;从唯物史观出发,他批判和继承了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史,继承和发展了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法律学说,从马克思的经典中提炼出唯物史观的法律一般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李大钊对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的专题研讨,对政治权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论证,充分显示了他的理论创见。李大钊是早期共产党人中善于充分吸取外来法学理论资源的理论先驱,也是探索构建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先驱。
关键词:李大钊法理学;法律民彝论;法理学的唯物史观;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徐爱国,男,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西方法律思想史专委会会长、北京市法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比较法学会副会长。
慈善环境评价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
摘 要:慈善环境优化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如何全面准确评价慈善环境是优化慈善环境的重要基础。参考营商环境提出营善环境概念内涵,并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剖析构建慈善生态系统对慈善环境评价的重要价值,通过梳理和比较全球公益慈善环境指数、好公益指数、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国慈善政策进步指数等国内外慈善环境评价体系,发现其既共同的评价取向,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营善环境评价、加强营善环境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营善环境;生态系统理论;慈善环境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李健,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雨洁,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情境性互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的四种模式
摘 要: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可以界定为两大救助主体在不同救助情境中的互动。依据互动中双方组织目标的优先级组合,以及救助要素的流动方向,提出主动双向型、政府主导型、慈善主导型、被动双向型四种衔接模式。四种衔接模式对应于四类救助情境定位,不同衔接模式表现为不同救助情境定位下的政府与慈善组织的情境性互动。结合四类衔接模式的实践案例,分析了其中具体的情境性衔接互动过程,认为不同救助情境决定了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衔接互动;同时,救助主体互动也对救助情境产生影响,表现为衔接模式的转化与优化。
关键词:情境定位;政府救助;慈善救助;衔接模式
作者简介:乜琪,女,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李长文,女,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与路径
摘 要: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最困难、最期待的单元。以国情农情为立足点、以现代化一般规律为参照系、以统筹农业农村发展为主线、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界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智能化、市场化、法治化、在地化和绿色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构成开门见景、出门见人、眼里有笑、事业有成的“两见两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愿景,并遵循引领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从美丽乡村、活力乡村、富裕乡村和幸福乡村等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巩前文,男,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逻辑、进路与优化
摘 要: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应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有效治事的效用逻辑以及撬动改革的发展逻辑。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在理论层面,基于“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是一个以数字技术赋能治理体系调整、治理过程优化,进而释放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整体效能的过程;在实践层面,通过对以北京“接诉即办”和上海“一网统管”为代表的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转型动力和转型路径不同,但是技术和制度都是影响转型的关键性要素,且二者相互作用。从整合性、过程性视角出发,协同理念、组织、技术与制度四要素,未来优化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需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良性互动的复合路径,同时推进技术和制度双重变革,并在机制创新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
关键词: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接诉即办;一网统管;治理现代化
作者简介:邱倩,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张继颖,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初程程,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公共服务可及性何以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摘 要:真正实现治理效能的激活,还需从基层落实的视角进行切入和衔接。实现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是将社会治理中的人民性、公共性和过程性的服务职能引入深处,并整体性地贯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以青岛市李沧区推进公共服务可及性在基层的实现过程为例,研究发现,经过服务规划过程的治理决策和服务设计,服务生产过程的多元共治和资源联结,服务使用过程的居民感知和治理体验,可进一步为社会治理的理论对话提供公共服务领域的评判标准和居民反馈,并以实践互动为依托归纳出可及性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全面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关键词:治理效能;公共服务;可及性;治理现代化;基层治理
作者简介:王佃利,男,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静冉,女,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层治安治理中的“情治”逻辑及当代价值
摘 要:情感治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是适用于当代基层治安治理的一种范式革新。情感治理深刻依附于传统中国乡土场域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映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所内蕴的情感脉络。传统乡土中国的情感治理主要从乡村共同体的情感搭建、基本生产生活单元的情感塑造和乡里个体的情感锤炼三个层面展开,将基层百姓纳入礼法秩序并使其共同参与构建基层治安治理结构。情感治理嵌入当下基层治安治理实践,需要调和柔性情感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张力,培育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化、制度化情感,推进治理共同体由松散连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激活教化功能以平衡情感供需关系,弥补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治理缺陷,实现基层治安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文化。
关键词:乡土中国;情感治理;基层治安治理;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
作者简介:李小波,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研究员;李远海,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研究生、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
作为现代化新型实现方式的“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探索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在此基础上选择好实现方式,从而实现现代化实现方式的“现代化”。西方传统的现代化显现着财富与进步,也充斥着窘困、矛盾等“现代性危机”。因此,需要重新反思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方式。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程几经波折,当今又面临着诸多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系列科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考量,蕴含着领导方式和推进方式的现代化、社会系统管理和整合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模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新型实现方式,超越了以往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方式
作者简介:刘秀萍,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化的学理思考:概念、理论和框架
摘 要:现代化是当下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关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框架构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文中在梳理国内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考察世界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理论体系,结合百年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界定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化概念,阐述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总结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十条基本经验,构建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体系。
关键词:现代化;现代化理论;基本经验;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万鹏飞,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系主任,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雪萌,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三个阶段与累积的不平等
— —基于社会政策的视角
摘 要:根据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中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三个阶段的划分,从其“累积”收入不平等的角度,对2016—2022年的实证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处于持续改善中,但是近些年改善的速度趋缓,暗示我国在缩减不平等方面,正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此外,收入不平等也是多维度累积的结果。首先是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三个阶段的不平等的累积,其中教育的代际固化起基础性作用;其次是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均造成不平等的累积,且两者的作用在此消彼长中。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理解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历史判断,以及未来相关领域的社会政策改革重点。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共同富裕;收入不平等;系统性文献综述;社会政策
作者简介:房莉杰,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樊丹迪,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
摘 要:在理论上,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推动形成其生成逻辑。从可行性来看,数字化转型的“用户中心”和“创新”特征能够与营商环境的建设理念相融合;从必要性来看,优化营商环境所需的合作治理与整体治理的实现越来越有赖于数字技术对企业的赋权功能和对政府的赋能功能。在实践中,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应当坚持法治化原则,以法律规则的价值理性调和技术规则的工具理性,并彰显转型的理念与方法;应当服务于营商环境建设的固有目标,促进便利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发展;应当以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为重心,提高政府对市场主体的服务质量和监管效能。
关键词: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数字营商环境;营商就绪度
作者简介:张德淼,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林芳,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中国法治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
行政权介入民事纠纷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进路
摘 要: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有把纠纷处理的业务在社会各个部分进行分散的政策考量和制度设计。行政权因其在信息收集与判断、强制权和可接近现场等专业优势,在参与化解一些与其职权密切关联的民事纠纷方面从未实质性缺席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关系发生“民法公法化”的巨大变迁,《民法典》的颁行开启了“行政介入”的治理新时代和新实践。无论是“行政主动涉足”,抑或是“民事吁请”之下的“行政被动介入”,甚或是“行民的共同关照”,都构成了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重大课题与挑战。梳理既有研究和实践,行政权介入民事纠纷在介入依据、领域、价值、资源和监督等方面存在着困境。为此,必须在介入之政策和理念的进路上,做到从理想到理性的转变,在介入之权与介入之路的选择上,进行权力简化和模式优化,同时还应在介入前提、程序设限及诉讼衔接上进行介入运行的正当控制。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纠纷;行政权介入;意思自治;公共秩序
作者简介:张建文,男,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燕,女,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构建:内涵、价值与路径
摘 要:基于国内外文献和政策实践的梳理,讨论生育支持的概念内涵、行动主体、政策内容和逻辑框架,分析生育支持政策的多元价值和困难挑战,测算建立生育支持基本制度的政策成本,并提出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思考与建议。研究发现,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存在覆盖对象较单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目标效果不清晰、支持内容不完善、政策协调不顺畅等问题。建议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建立以生育保险、普惠托育和生殖健康为核心的基本制度,保障政策投入和实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强化部门协同,提升政策公平性和包容性,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目标与对象、公平与效率、核心与配套、内部性与外部性的关系,最终形成覆盖面广、形式丰富、针对性强、稳定持续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关键词:生育支持;家庭发展;人口战略;政策路径
作者简介:史毅,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韩润霖,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
本刊郑重声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从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代收稿件,也从不收取版面费,本刊对上述非法行为人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敬请广大作者通过E-mail直接向我刊投稿。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投稿邮箱:bacjournal@vip.163.com
联系电话:010-68007353(7020、7111)
欢迎关注和投稿